多年来,为了在论文中凑字数,为了发表一篇又一篇言之无物的文字,我不断的产出佶屈聱牙的文章。久而久之,我好像失去了在笔尖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自然对话,正好就是古典风格的一大特点。古典风格将作者与读者置于同一地位,对读者循循善诱,简明清晰地呈现出既定的事实。这样的写作风格,区别于追求艺术的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广。但是,正如我最开始说的,我所经历的写作场景让我与古典风格南辕北辙。平克的这本书,正好为苦恼于文字表达的我提供了思路。
所谓古典风格,这是一种写作的思路与逻辑,而不是具体的语法和条条框框。平克在书中列出八大原则。我认为其中六条很有裨益:
01
避免跳跃。平克提出「连贯之弧」的概念,就是让读者的思路顺着一条路线顺畅地往下流淌,而不是在中途反复跳跃。古文中讲究的「文气贯通」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 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
02
放弃专家腔调,尝试自然对话。写作的目的在于向读者呈现一个事实或者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要执着于解释抽象复杂的概念词汇,这与写作的目的关系不大。
03
不要含糊其辞。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害怕说错什么而闪烁其词,那只会显得自己的文字很没有说服力。当作者都不能为自己的文字负责时,谁还会相信他呢?
04
避免动词名词化。举一个例子,「小明确认明天会来」和「小明对明天会来这件事做出确认」,两者谁更「正常」。前者就是清晰明了的口语化表达,而后者就是那种为了凑论文字数的多此一举。过多的名词化会让文字不顺畅,且丧失掉动词特有的那股力量感和代入感。
05
用新鲜、简明达意的词汇代替陈词滥调。比如序言举的那个例子:
黑夜降临 火回到一万年前的火 来自秘密传递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的燃烧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黑夜从大地上生起 遮住了天空。——海子《献诗》
如果让一位平庸作家拿黑暗、火、永恒造句,会写成“黑暗中重生,浴火中永恒”这样的句子。
06
既然写作的目的是要呈现事实,那么在写作之前对将写之物的事实、逻辑、原理有全面清晰的认知就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很难做到流畅自然,清晰明了。
以下是一些摘抄:
- 他们重返古典风格,认为它不同于实用风格,也不同于平实风格,而是将写作看作一种智力活动,作者与读者地位平等,用对话来交流。
-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
- 余光中将中文生命的常态总结为==措辞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
- 良好写作风格的关键,是要对假想中交流所置身的虚构世界有清楚的概念,这远比一切戒条都重要。
古典风格如何解释抽象观念
- “除以零”是“方程式不起作用”的完美例子;引力拖拽抛起的球,与其拖慢宇宙扩张完全同理;可能性不多的时候,无法找到一个恰好具有某种特点的东西,既适用于在鞋店中找合脚的鞋,也适用于多重宇宙中物理学常量的值。这些例证,与其说是比喻和类比,不如说是他所要解释现象的实际例子,而这些例子读者能亲眼看到。这就是古典风格。
- 记住古典风格是一种伪装,才能理解这种貌似过分的要求:作者须先了解真相,再将其变成文字,而不能利用写作的过程组织和厘清思路。当然没有作者会这样写文章,但这无关紧要。古典风格的目标是使得文章看起来像作者在下笔之前思路就已完全成型。就像节目的最后一刻,一尘不染的厨房里,名厨从烤箱里端出一盘完美的蛋奶酥一样,那些杂务已完成于事前幕后。